湖泊是地球表層重要的淡水資源庫,對保持生態系統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在過去一個世紀,全球氣溫升高導致大氣降水、冰雪融水和湖面蒸發空間差異加劇,湖泊蓄水量變化呈現高度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人類社會用水量的增加以及高強度農業活動向河湖水系排泄大量氮、磷和農藥等污染物,極大影響著湖泊的生態環境狀況。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中的11項都與陸地水資源、水環境有關。其中,“SDG6: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聚焦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三個方面,與湖泊生態環境狀況的關系最為密切。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科技部和財政部的支持下,國家遙感中心持續開展全球及區域生態環境遙感專題產品研發及分析研究,并連續10年向國內外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
受國家遙感中心委托,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張奇研究員牽頭的《全球典型湖泊生態環境狀況》是2021年發布的四份年度報告之一。該報告以全球最大水體范圍大于500 km2的自然湖泊為研究對象,利用多源衛星遙感數據生產了2000—2020年197個典型湖泊的面積-水位-水量產品和161個典型湖泊的藻華暴發面積和頻率時間序列產品。
研究發現,2000年以來,全球197個面積500 km2以上的自然湖泊凈蓄水量總體呈增加趨勢,其中174個湖泊水位上升,青藏高原內流區的湖泊群水位上升最為明顯。與此同時,受氣候變化和人類生產活動雙重影響,中亞和非洲等干旱地區以及高需水地區的部分湖泊出現快速萎縮現象,水資源缺口較大,嚴重制約了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
2000—2020年全球500 km2以上湖泊水位與水量變化速率
近20年,全球藻華暴發的湖泊數量呈上升趨勢。70個藻華暴發的湖泊中,北美洲和亞洲數量居多,氣溫條件適宜的溫帶和熱帶地區比例最高。藻華最大暴發面積呈增長趨勢,亞洲增長最明顯。近年來,我國政府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理念,不斷加強對湖泊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力度,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全球典型湖泊藻華暴發情況
《全球典型湖泊生態環境狀況》評估了全球典型湖泊分布格局、水文特征和藻華暴發的變化趨勢,并揭示了其發生、發展的驅動因素及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可為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數據和信息支撐。2021年12月20日,《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1年度報告》正式發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技日報和新華網等媒體參加了發布會。
發布會在新聞聯播上報道
本次發布的報告及數據集產品可通過國家遙感中心網站(http://www.nrscc.most.cn/)和國家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平臺(http://www.chinageoss.cn/geoarc)下載。報告編寫組如下:
組長:張 奇
責任專家:楊桂山
成員:段洪濤 宋春橋 譚志強 陳探 馬金戈 羅雙曉 詹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