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丁士明研究員牽頭,王曉龍、蔡永久、賴錫軍、許海和陳沐松等參與的《長江典型水域水環境與水生態監測技術創新與應用》成果榮獲2021年長江科學技術一等獎。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長江流域的水環境監測體系已初步形成,但監測手段單一、監測設備自動化水平低、監測數據信息化程度弱,尤其是水生態監測處于起步階段,水環境與水生態監測尚未得到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持續補齊流域監測能力短板,努力實現水環境與水生態等多要素的監測,構建高質量的環境監測體系,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對流域監測工作提出的迫切需求。
鑒于此,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牽頭,聯合杭州綠潔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等7家單位,圍繞流域水環境與水生態監測技術研發及其在長江流域的應用開展了長期攻關,取得了一系列的創新成果,主要有:(1)研發了多項水文、水質和底泥監測技術,參編了水環境水生態監測技術規范,大幅提高了水環境與水生態監測的自動化、集成化和精細化水平;(2)完善了長江流域水環境-水生態監測體系,實現了復雜水網區水環境與水生態要素的精細化模擬;(3)基于多尺度多要素的綜合監測與過程研究,揭示了長江典型水域水環境與水生態的演變規律,提出重點湖庫保護與富營養化治理策略。
項目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累計獲國家發明專利 32 項,實用新型專利 42 項,軟件著作權 33 項,出版專著 12 部,參編國家行業(地方)標準 6 項,發表論文 226 篇,其中SCI/EI 檢索 140 篇(含 ESI 高被引論文 10 篇),3 項技術入選水利先進實用技術推廣目錄,6項產品獲中國環境保護產品認證證書,1 項產品獲浙江省裝備制造業重點領域首臺套證書,并入選全國水利系統優秀產品招標重點推薦目錄,1 項產品獲 CE 出口認證,曾獲得長江水利委員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技術成果在國內環保、水利、科教等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出口到歐美等發達國家,實現經濟效益 5.5 億元。項目成果顯著提升了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的監測能力。
據悉,為助力“長江大保護”,促進“幸福河湖”建設,長江技術經濟學會(國家一級學會)設立了“長江科學技術獎”,獎勵在自然資源、水利、能源、交通、生態環境等相關領域取得的創新性成果,以及為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2021年長江科學技術獎評選出特等獎1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10項。